雅万高铁开通运营满半年:累计发送旅客256万人次 安全运行超126万公里
72 2025-04-05 06:25:33
電訊信號盲點的終結? Photo Credit: AST SpaceMobile / BBC News AST移動公司在德州的工廠製造自己的衛星 即使在發達的富裕國家,都有一些電訊信號不強或沒信號的地方,人們在那裡就無法使用手機。
有一次,有名60多歲的收容人,因為下體塞入異物導致發炎,跑來診間請我縫合。雖然沒去翻他的收容紀錄,但我想他年輕時少說也被關進來過一、兩次吧?年輕服刑時在獄中塞了凡士林,後來的問題一直沒徹底解決,拖到現在越來越嚴重。
凡士林去除手術,依注入量、注入時間點、目前狀態等決定治療時間與去除費用。照了X光之後,我完全想不透他到底是怎麼把這麼大一顆警報器塞進喉嚨裡的。而之所以將異物放入生殖器有以下幾個原因:透過展現雄風獲得性方面的自信、展現對特定群體的歸屬感、施虐性行為、來自同齡人的強迫或好奇心等。身上別著藍色號碼牌的,就是「煙毒犯」。這種時候,即便身為醫學知識豐富的醫師,也比不上有實際經驗的人。
甚至有部分機關完全不開凡士林給男性收容人,聽說他們會使用筷子或牙膏將異物植入下體。為了達到目的,有些收容人會自殘、吞食異物。再從損益的角度來說,這兩三年反而是提前習慣沒有它的營運,未必是壞事。
她坦言,誠品轉型的確比較慢,數位外包更曾歷經失敗。雖然租約還有一年(到2023年),對我來說已經過去了。我們從2018、2019年建置廠房、投資物流等,到2021年上線,前面兩年就是建置期。2013年開(誠品)松菸,當時是一個驚奇的東西,但後來我主要重心是在中國跟海外。
但同時,外界也有很多誤解。物流與平台已投資超過五億元,物流成本與營運費用一年大約兩億元,未來估計可以做到百億元營收,但是現在電商才十來億元的營收,還沒有經濟規模,租金與折攤會比較辛苦。
我們希望誠品生活能帶著誠品書店,在海內外大小並行展店,如同去年12月在馬來西亞開幕的誠品生活,書店規模和原本台北敦南店相當。問:外界質疑,少了信義店將對誠品生活造成重擊,你會如何因應? 答:很多人都誤解,過去誠品信義最好的年營收高達35億元至40億元,可是誠品生活年合併營收才50億元左右,那不是完蛋了?其實是因為財報採取國際財務會計準則IFRS 16,疫情前,誠品生活的終端營收有207億元,但是在財報上呈現IFRS營收大概就是逾50億元,這是商場經營的會計認列原則,也是很多人看財報會產生誤解的地方。文:林苑卿 2022年,誠品生活可說是多事之秋,包括疫情衝擊賣場與誠品行旅的營運、數位轉型折舊攤提較大等挑戰,2022年確定無法獲利,這已是連續兩年陷入虧損窘境。誠品書店是我心目中最柔軟的初衷,和誠品生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臍帶關係。
疫情發生前,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,跟Jerry(財務長吳立傑)說:「上了第二曲線(指數位轉型),這幾年可能不太能像以前賺這麼多錢,但我們不可能等快不賺錢的時候才做這件事,因為已經感受到大環境壓力。在三個多小時的採訪中,吳旻潔完整說明失去信義店的衝擊、為何不結束誠品行旅、海外布局、數位轉型,以及公司何時獲利等外界質疑。誠品生活已明確投入OMO虛實融合經營,這是外界還沒了解的。Human touch(人情味)很重要,就是當人感受到去到一個場所,經營者是想讓你感到溫暖、感到開心,我覺得那個品牌忠誠度跟黏著度,才是比較能夠抵抗價格的誘惑。
而且,兩年來信義店是唯一沒有被降租的大店,1年租金4.7億元,已經從最賺錢的店,變成虧最多的店。其實歷經疫情的衝擊,不至於讓公司2022年前三季虧近兩億元,關鍵在於物流與電商仍處於投資期。
用英文說的話,就是Human Touch with Digital Links(人情味與數位連結)。另外,有了誠品線上與社區店的誠品生活,也等於直接開始經營書籍與內容。
後來我們發現必須自建團隊,核心know how和會員數據才能留在內部,但也還在建置期,才會影響整體獲利。不過,2022年爭取信義誠品之前,我早在2020年底就已經知道沒有它了。」沒想到疫情一來,又把原本獲利的第一曲線(賣場營運)打下去,雙重夾擊下才會造成虧損。2015年蘇州店開幕,那時我大概每週飛,台灣就變成是一個比較持續性運作的狀態。另外,誠品線上含技術開發養了上百人,2018年要做電商時,起初不懂所以採外包,結果失敗。但很有趣的是,我們面臨到一個抉擇,就是「你的資源要擺在什麼地方?」 Photo Credit: 財訊 誠品行旅在疫情期間陷入虧損,近來觀光客才逐漸回流。
這也是誠品生活的強項,我們有太多機會、有這麼多空間可以做這件事情,可以創造差異化。此外,過去獲利較好的是大店型,但在疫情之後就不是了。
我們的改變,不是那種全面性脫胎換骨的,但的確在進步中。市場則推估,至少要到2024年,誠品生活才有機會轉虧為盈。
確實,台灣民眾可能會感覺,雖然誠品給顧客的是舒服或者溫暖的東西,可是沒有驚喜,久了之後,大家會從不同的管道去尋求滿足自己的需要。誠品信義店在2019年是獲利最高的據點,疫情期間我們對海內外近千家廠商進行折讓,目前條件還未完全恢復,因此雖然2022年12月營收創下新高,但毛利額還無法同步增加。
數位轉型起步有點慢,目標打造虛實融合生態圈 問:面對數位轉型,誠品營運上調整的速度是否有點慢,你如何看待與因應? 答:我覺得可以從吳先生(誠品生活前董事長吳清友、吳旻潔父親)離開的那一年(2017年),作為一個切分時間點來說。問:剛提到誠品生活業務本質改變,吳清友的誠品生活跟你的有什麼不一樣? 答:我想要做的誠品生活,它是一個虛實融合的、文化生活的、全通路的一個生態圈。2015年、2016年我回台灣之後,確實覺得我們有點慢了,尤其在數位方面,落後非常多。過去吳先生很重視空間的營造,所以同仁很多是內容性的人,有時候不那麼善於表達,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在商業上的轉變不夠靈活,他們是跟著每一個新的案子慢慢調整改變。
以下為專訪內容: 問:疫情逐漸趨緩,但誠品生活在2022年仍然虧損,主要原因為何? 答:我想讓大家理解的是,2021年之後的誠品生活,已經不是10年前上櫃時的純實體通路本質,它已經開始數位轉型其實歷經疫情的衝擊,不至於讓公司2022年前三季虧近兩億元,關鍵在於物流與電商仍處於投資期。
文:林苑卿 2022年,誠品生活可說是多事之秋,包括疫情衝擊賣場與誠品行旅的營運、數位轉型折舊攤提較大等挑戰,2022年確定無法獲利,這已是連續兩年陷入虧損窘境。我們希望誠品生活能帶著誠品書店,在海內外大小並行展店,如同去年12月在馬來西亞開幕的誠品生活,書店規模和原本台北敦南店相當。
市場則推估,至少要到2024年,誠品生活才有機會轉虧為盈。問:外界質疑,少了信義店將對誠品生活造成重擊,你會如何因應? 答:很多人都誤解,過去誠品信義最好的年營收高達35億元至40億元,可是誠品生活年合併營收才50億元左右,那不是完蛋了?其實是因為財報採取國際財務會計準則IFRS 16,疫情前,誠品生活的終端營收有207億元,但是在財報上呈現IFRS營收大概就是逾50億元,這是商場經營的會計認列原則,也是很多人看財報會產生誤解的地方。
Human touch(人情味)很重要,就是當人感受到去到一個場所,經營者是想讓你感到溫暖、感到開心,我覺得那個品牌忠誠度跟黏著度,才是比較能夠抵抗價格的誘惑。以下為專訪內容: 問:疫情逐漸趨緩,但誠品生活在2022年仍然虧損,主要原因為何? 答:我想讓大家理解的是,2021年之後的誠品生活,已經不是10年前上櫃時的純實體通路本質,它已經開始數位轉型。誠品書店是我心目中最柔軟的初衷,和誠品生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臍帶關係。過去吳先生很重視空間的營造,所以同仁很多是內容性的人,有時候不那麼善於表達,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在商業上的轉變不夠靈活,他們是跟著每一個新的案子慢慢調整改變。
在三個多小時的採訪中,吳旻潔完整說明失去信義店的衝擊、為何不結束誠品行旅、海外布局、數位轉型,以及公司何時獲利等外界質疑。誠品信義店在2019年是獲利最高的據點,疫情期間我們對海內外近千家廠商進行折讓,目前條件還未完全恢復,因此雖然2022年12月營收創下新高,但毛利額還無法同步增加。
確實,台灣民眾可能會感覺,雖然誠品給顧客的是舒服或者溫暖的東西,可是沒有驚喜,久了之後,大家會從不同的管道去尋求滿足自己的需要。疫情發生前,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,跟Jerry(財務長吳立傑)說:「上了第二曲線(指數位轉型),這幾年可能不太能像以前賺這麼多錢,但我們不可能等快不賺錢的時候才做這件事,因為已經感受到大環境壓力。
另外,有了誠品線上與社區店的誠品生活,也等於直接開始經營書籍與內容。物流與平台已投資超過五億元,物流成本與營運費用一年大約兩億元,未來估計可以做到百億元營收,但是現在電商才十來億元的營收,還沒有經濟規模,租金與折攤會比較辛苦。